香港的慈善機構不僅是公益的象徵,更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調查顯示,超過90%的年輕人積極參與各種慈善活動,這顯示出慈善理念在香港的深厚根基。

慈善的廣泛範疇

慈善的範疇十分廣泛,不僅涵蓋傳統的貧困救助和教育支持,還延伸到文化項目、健康促進及疾病研究等多個領域。這些多樣化的慈善活動充分反映了社區對各種社會需求的關注和回應。

在傳統社會中,其他社會機制並不發達,政府的行動能力和公共責任相對有限,宗教組織成為少數能夠提供組織性慈善事業的社會機構。由於宗教團體擁有廣泛的組織網絡和較高的社會公信力,它們在慈善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許多大規模的慈善活動往往由宗教團體主導,超越了政府、家族和行會的範疇。

宗教慈善機構則追求更高的「溫暖價值」,強調精准的幫助、無私的奉獻、真摯的情感交流,以及人心的凝聚力。宗教和傳統的慈善有許多的共同的東西,樂施好善、悲天憫人、扶危濟困都是宗教和慈善共同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講,宗教與慈善是同源的,或者說靈犀相通。佛教傳入中國,帶來了佈施的概念,轉化為後來的救濟觀念。

法律框架

當我們打開心扉,決定向慈善機構伸出援手時,最不希望的就是上當受騙。然而,現實往往並不如人所願,網路上充斥著各種詐騙機構,它們如同狼披著羊皮,巧妙地藏身於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群之中。在香港,雖然許多團體自稱為非牟利組織,但根據法律,非牟利團體並不等同於慈善團體。這些非牟利組織仍需就其收入和支出繳納利得稅。只有符合《稅務條例》第88條要求並合法登記的慈善團體,才能獲得稅務豁免,這證明其成立的宗旨是純粹為慈善用途,其主要活動也必須符合該宗旨。此外,法律還允許某些特殊慈善機構,包括宗教組織進行登記,這顯示了香港對慈善多樣性的認可與支持。例如,「蓮慈慈善基金有限公司」(下稱『廣彰佛堂』)便是一個經過合法登記的正式慈善機構 (檔案號碼:91/19612)。

成立宗旨

廣彰佛堂的宗旨在於推廣和支持品德及感恩文化教育,啟發良知良能,並端正社會風氣。我們通過多種活動來實現這一目標,包括培訓讀經老師,推廣中國經典文學如四書五經,並開設文教課程,以弘揚傳統文化和國粹。此外,我們設計了一系列心靈文化講座和品德教育課程,旨在提升大眾的心靈素養和道德意識。

在救助貧困方面,廣彰佛堂致力於收集和派發必要物資,以支持需要幫助的人士。我們同時積極參與災害急難救助工作,為因火災或其他天災而受影響的市民提供物資和金錢援助。對於受助機構,我們確保其遵守禁止將收入和財產分配給成員的規定,保障資源的正當使用。

此外,我們推廣青少年義務工作和敬老扶幼活動,定期組織探訪活動和交流計劃,以實踐對弱勢群體的關懷。我們也積極推廣環保活動,通過舉辦素食講座和茶會,倡導環保意識和素食文化,旨在為香港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廣彰佛堂希望通過這些努力,促進社會和諧,提升公眾的道德素養,並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實質幫助。